箫製作的文化内涵---洞箫大师谭宝硕
洞箫製作的文化内涵---洞箫大师谭宝硕 在从事洞箫製作的过程裡面,令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点.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箫,也包容著中国文化,包容著人的思想和品格. 关于洞箫的传承: 乐器製作,有一个重要的原则,就是继承和发展. 一件乐器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,流行到今天,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.我们作为乐器製作者,必须要尊重这点.所谓乐器改革,是按照今天的标准和需要作出改动.而乐器本身的特性和风格,则是要保存的. 为此,我们更需要清楚知道,我们的乐器要继承些什麽,发展些什麽. 每种乐器已经奠定了这种乐器的形制和特徵.如果有多大的改变,实质上也不过是材料,尺寸,音律和音域的改变.它们的发音原理,声音特徵还是相同的.我们必须尊重这点,这也是关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学取向. 关于洞箫的音色: 在洞箫製作中,深刻领悟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. 在历史上,很多的经典名著,都为我们指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.传统的美学标准,对于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来说很重要. 中 华民族历来崇尚“敦厚”、“谦和” 、“俭朴” 、“内省”.中华民族对艺术的品评, 亦基于这个原则.对乐器音色的选择,也出于此.我们可以见到中国传统的乐器都有音色朴实浑厚这种特性.这种美学标准,可见于中国寺庙用的大钟、大磬、木鱼 等法器.可见于中国人喜爱的丝竹音乐──正宗的丝竹音乐是指用蚕丝做的弦线,用竹做的管乐.它们的共同之处,都是具有敦厚朴实的音色. 中国乐器的特徵,应该是这样:其声音富于情感,音色有独特性格而又能与所有乐器融和.洞箫在音色上的追求也应是这样. 中国的乐器,应当蕴涵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──纯朴敦厚.蕴涵著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──儒雅谦和.洞箫所表现的气质也应当如此. 关于洞箫上面的雕刻: 艺术与人格是不能割裂开来的,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徵. 在洞箫上面镂刻经典名句和励志的语句,,是洞箫的传统文化.内中体现了文化气质与人格内涵.其实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. 最 明显的例子,就是中国的名山大川.中国的山水与别的地方的山水不同之处,就是融入了人的情感.千百年来,中国的诗人把中国的山水人性化了,无论是李白的 “惟见长江天际流”,李后主的“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范仲淹的“岳阳楼记”陶渊明的“桃花源记”,都把高尚的人格与山水结合在一起.在中国,几乎所有的名 山,都有摩崖石刻.在山崖上,刻上一些有意义的语句.高山因为有人的精神託付而显现灵气.文字刻在山石上,得以千秋万代流传下去.同样地,洞箫上面的雕 刻,也因为有了人的精神託付而显现光彩. 结语: 对著洞箫,往往使我想起锈迹斑驳的青铜器,想起古拙朴实的汉砖,清秀飘逸的北朝雕塑,龙飞凤舞的晋唐书法,沉鬱苍莽的宋人山水画,色彩艳丽的清代瓷器,使我想起屈原,杜甫,陶渊明,曹雪芹…… 我们民族的历史,从遥远的岁月开始,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. 中华民族的路漫长,峰迴路转. 历史不停向前,每个人都要对历史交卷,我们这代人又如何呢?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好:“文如其人”,“书如其人”,“乐如其人”.古人修习乐器,也就是在修练著自己的生命. 竹子是无言的.但只要我们把它做成乐器,它便会变成有生命的物体,会将我们心中所思所想的都表现出来.我们应该抚心自问,自己能否真正领略到民族音乐裡面那深沉朴素的情怀?真正无愧于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? |